快速发布求购| | | | | 加微群|
关注我们
本站客户服务

线上客服更便捷

仪表网官微

扫一扫关注我们

|
客户端
仪表APP

安卓版

仪表手机版

手机访问更快捷

仪表小程序

更多流量 更易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仪表网>公路仪器>资讯列表>过劳归为疾病 科研工作者如何保障身心健康

过劳归为疾病 科研工作者如何保障身心健康

2019年05月31日 08:33:14 人气: 20746 来源: 仪器网
  【仪表网 仪表产业】在近日开展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将“过劳”列入了《疾病分类》之中,并且明确了“过劳”的定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体现了社会开始对“过劳”工作的这个群体愈发的重视。那么,如果从仪器人的角度切入,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过劳”归为疾病这件事呢?
 

 
  首先,过劳是如何产生的?虽然世界卫生组织明确了过劳针对的是职业环境中的现象,不包括生活经历产生的情况,但是即使是工作也存在自我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层面。而对于科研工作者以及仪器人来说,无论是自我因素还是外在因素,都属于“过劳”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
 
  自我压力引起过劳工作 懂得劳逸结合
 
  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实验室是他们工作中经常打交道的场所,他们的工作往往伴随着各式各样的试验的进行。事实上,科研是一门格物致知的学问,是用大量数据论证结果的过程,这使得科研工作者在探索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中,很难只通过一次实验数据就完成科研工作,因此,工作量也就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扩大。
 
  恰巧,在科研工作者中,大部分都有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丰富的求之欲望,他们对于结果的苛求就像推理爱好者阅读悬疑小说,从不会轻易放下。但是,纵使兴趣能够支撑求之欲,长时间的实验工作终归还是会对身体造成压力,当身体匹配到一定程度之后,筋疲力尽的感觉便会出现,此时科研人员不但工作效率会降低,如果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极有可能会对自己的科研进程产生怀疑和否定感,这时,“过劳”的情况也就在他们身上发生了。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懂得劳逸结合,计划性的工作非常重要。人对待未知事物的积极性并非长期处于一个状态,并且一旦感到乏味了,就很难在提起积极性,将原本长时间的实验工程划分为数个互不干涉的周期计划,每次实验都确保自己身心状况处于佳状态,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工作效率,还可以避免身体出现“过劳”的情况,让整个科研过程事半功倍。
 
  外在因素引起过劳工作 拒绝逆来顺受
 
  如果不是自我约束引起的“过劳”,那么“过劳”的产生很难规避劳动力的剥削。事实上,随着仪器市场的高速发展,许多公司开始把业绩看的比员工的健康重要,通过各种人为规则,迫使员工及科研人员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而整个过程中,除了少数,大部分人都只能选择逆来顺受,接受上级的安排,压力、恐惧、疲惫一瞬间全部压在了工作者肩膀上,过劳的产生也就见怪不怪了。
 
  因此学会拒绝无理由的追加工作,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相信自己的能力选择良心企业对于避免外在因素引起的过劳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工作者需要休息才能维持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仪器需要定期维护才能保证度、准确性,长时间的工作、突然的施压无论对于人还是工具都是不可逆的伤害,如今“过劳”归为疾病,仪器人、科研人员难道不应该进一步的重视自我的心理健康吗?
 
  (原文标题:过劳归为疾病 科研工作者如何保障身心健康)
关键词: 仪器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ybzhan@vip.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4、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0571-87759942

加盟热线: 0571-87756399

媒体合作: 0571-87759945

投诉热线: 0571-87759942

关注我们
  • 下载仪表站APP

  • Ybzhan手机版

  • Ybzhan公众号

  • Ybzhan小程序